【身心靈】蘇絢慧─《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》
作者:蘇絢慧
出版:寶瓶文化
以下為邊閱讀邊紀錄的筆記,有的有縮減,有興趣請見原書~
-----------
他人能給予,是一種幸福,他人不能給予,是一種限制;他人能夠理解,是一份感謝,他人不能理解,是一份事實。
我們自少擁有的情感太少,以至於我們不願意再給出去。
我們也害怕被依賴,因為我們很少依賴他人,不敢真正的依賴人。「依賴」在我們生活世界中,都不該存在,不允許存在。以致我們的反應、表現,都是要他人盡快解決他的情緒,而不是經驗他的情緒。對於害怕與迴避情緒經驗的人來說,說出/表達情緒經驗都是沒有意義/價值的事。
生命若沒有遭遇衝擊而產生了裂痕,那麼我們幾乎沒有機會停頓,也沒有機會端詳清楚,自己生命內在究竟藏有多少未處理的傷痛,與積壓到發霉發臭的委屈與怨恨。
在你內心深處住著一個孩子,還在等待某一個人回來,還在等某一個人的懷抱,還在等某一個人告訴他,很愛他,並且永遠不會離開他。
在你內心住的那個孩子,還在等某一個人的一句肯定,肯定他的生命價值;還在等某一個人的在乎,在乎他的感覺與感受;還在等某一個人的寵愛,寵愛他以無所要求、無所厭倦的方式。
我知道,深深知道──你的孤單與寂寞、傷心與想念。也知道哭不出聲的眼淚,其實是最疼痛的。
痛苦感往往勾起我們幼年承受痛苦時的無助、孤立與恐懼,那時大人們可能就是我們痛苦的來源之一,或者大人們疏於情感連結,與無法供應具有情感調節的引導與陪伴,都會使我們因為缺乏情感關照的經驗值,而必須採取粗魯、粗暴的切割痛苦、隔離痛苦、迴避痛苦的方法。
很多時候我們都已過去那些批評與指責、羞辱我們的大人的眼光與態度對待自己、評價自己……當這些充滿挑剔、羞辱、責備、否定的評價揮之不去,佔據生命空間時,你在無意識中便開始拒絕與排斥自己。
孤單的小孩,他只是想真實的經驗到愛。但他不敢再期待什麼,他害怕期待過後,只是得來更多的失望。他也害怕,對這個世界有需求,只是換來更多的羞辱與拒絕,因為他不值得擁有也不配獲得。
我們盡情地批評有情緒的人,卻也在意別人批評我們有情緒。我們在情緒感受中無助,也對他人的感受無能回應,然而我們卻又期待別人應該要來懂我的情緒。
我們有個迷思,認為說難聽話,就是實在,就是事實,殊不知,那些難聽話其實是生命早期以來環境所傳遞的苛刻,與沒有同理心,沒有尊重的對待。
完整而成熟的兩個人,關係才能平衡,那時你可以給,不只要收;而對方不僅能收,亦能給,是互惠與互相合作。
若您有興趣,由此連結博客來購書完成,我會獲得回饋金,此外並不影響您購書的任何權益及個資隱私。感謝!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
留言有看到都會回喔^//^